推薦等級B
增加這幾個月的心得:
這雙很大的敗筆在口字型的中底
這種設計對抗扭有幫助
但彎曲的的時候連帶著后跟會上下滑動不跟腳
還有本來就不咋麼的緩震,不到半年就彈不起來了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本身換鞋的頻率蠻高的
一週練球4-5天
鞋子不是磨平就是爆開
Puma Clyde hardwood 10/18/2019上市沒幾天就買來嘗鮮
,也是既Clyde Court 之後個人第二双Puma 籃球鞋。
打法切9投1
開始今天的主角Clyde hardwood 上腳感受:
緩震★★☆☆☆
緩震是我自己比較不重視的部份
過度的柔軟多少影響啟動的第一步。
目前穿過Clyde court/Legacy/缺Uproar ,
Clyde Court 跟legacy 雖然搭載NRGY+IGNITE中底科技,
聽起來超威,但實際腳感硬的像磚。
這次的Hardwood 採用新的profoam科技。
算是puma籃球鞋裡穿過最舒適的一款
但離Boost 的踩屎感或是kd系列還是有很大的差距。
軟度類似Pro bounce, 但又只軟不彈。
較不適合體重重,或打中前鋒的人。
耐磨★★★★☆
Puma官方說這次使用High abrasion rubber 大底,
說的一副超耐磨的樣子。
雖然沒有專業的測量工具,
但照我摧殘鞋底的速度,
打了幾天除了後跟邊邊有點磨損,
其他幾乎沒磨耗痕跡。
對比同樣只打幾天的哈登,後跟已經平了一塊。
抓地★★★★☆
一直在猶豫給3顆星還是4顆星。
這次的Hardwood底紋跟前幾雙整個不同。
鞋子前2/3用了三種不同的人字紋排列,
搭配內側的圓弧條紋,不管急停變向前掌都能牢牢抓住地面,
這部份幾乎可以給到滿分。
但後跟可能紋路太粗,表現非常一般。
如果你的打法傾向依賴後腳跟做左右煞停的動作的,那這雙可能不那麼適合。
還有個比較惱人的地方是非常容易卡灰塵,
比賽中需要不時的去做鞋底拍灰的動作。
防側翻★★★★☆
防側翻是個人對球鞋最看重的一環。
好的防側翻不僅僅是一昧加大前後掌面積(像Mitchell 1代反而有拖沓感)。
個人最喜歡的是adidas 的天足科技(feet your wear )。
利用類似裸足的圓角,
取代一般鞋底與地面直角接觸的概念,
而在接近扭腳時,
相對直角多了讓身體反應及調整的時間。
Clyde hardwood,在這點上做了大小剛好的的前掌延伸跟圓弧度。
後跟的存在感強了那麼一點點,加上前低後高的鞋底,
在啟動或落地時,少了那一點點貼地感。
支撐★★★★★
支撐是個人對球鞋第二重視的環節。
Hardwood 在做左右煞停的時候完完全全不會有腳要凸出去的問題。
歸功於鞋身側邊的tpu 片一路延伸到後跟,
後跟上方又加了塊黑色材質的塑膠,
在小指外側又多了片麂皮材質的加固。
側邊的雙跑道Puma標準並不像Clyde court 具有支撐能力,
至於前方的編織鞋面非常軟,
不貼合也感受不到抗拉扯能力,
跟Nike flyknit 看上去相似但有很大不同。
“硬”一直是Puma 籃球鞋的兩大特點之一
鞋底似乎沒有特別搭載tpu 片
不管是Clyde Court /Legacy/Hardwood
不論非常用力擰轉或是前壓幾乎都很難產生形變
(照片裡單手用力壓,僅僅鞋面產生形變)
重量★☆☆☆☆
Puma兩大特點,
一個是硬,
另一個就是重。
身為一雙低筒籃球鞋26.5的尺碼480g
不知道在重什麼鬼
包裹性★★☆☆☆
除了鞋舌綁帶的地方,
編織鞋面並不像Nike 的鞋子那麼貼合,
也沒有用熱壓做些防踩的保護。
後跟的部份包裹也很普通,
不像adidas marquee boost之類的,
會做些凸起來增加後跟舒適性。
後跟有不跟腳滑動的情形。
鞋帶部份倒是不錯,一整天下來並無鬆脫。
以雙低筒籃球鞋,包裹性表現屬及格水平。
透氣★★☆☆☆
除了腳趾上面那些編織面料
其他不是被皮保住就是被塑膠圍起來
整體中等水平以下。
皮革部份還沒落地就開始有皺紋...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總得分:=B
結論
如果要又可以平時穿搭又可以打球的球鞋
marquee boost絕對是更適合的人選。